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

人才培养

已毕业博士生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已毕业博士生
国红延 发布时间:2016-07-06 浏览次数:

博士论文题目: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中以教科书为中介的教师学习研究:活动理论的视角

论文摘要:

上世纪末,一轮新的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Fullan2000)。在此背景下,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顺利展开并有序推进。课程标准的研制和推行,教材“一纲多本”政策的执行,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有课程和教材模式的束缚,成为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中的重大事件。新教科书承载着核心的学科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愿景,既是政策“代言人”,又是日常教学的必要载体,被视为课程改革的催化剂(Hutchinson & Torres1994)。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外语教育研究者针对教科书的编写与评价、使用原则及调整策略,开展了不少富有价值的研究。然而,关于教科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是对二者线性因果关系的理论争辩,实证研究亟待发展。教师作为教科书的使用主体,如何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社会文化情境的具体需求,在理解、转化、反思教科书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学习体验,仍需受到研究者的深层关注。

本研究以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中以教科书为中介的教师学习为主题,选用活动理论的视角,旨在突出教师信念与实践行为的相互影响,以及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课程改革中以教科书为中介的教师学习过程是怎样的?这个过程中,教科书的中介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影响教师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本研究采用多例个案研究方法,选取四位高中英语教师作为参与者,利用深度访谈、课堂和实地观察、实物资料收集等多种方法,收集了丰富的原始数据,结合理论框架及质性编码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归类、主题提炼与分析。呈现研究发现时,本研究首先细致描述了教师对课程改革教科书的认识、使用,以及以教科书为中介的反思与合作学习体验,进而立足于活动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跨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深入诠释课程改革中以教科书为媒介的教师学习过程、教科书的中介作用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背景下,以教科书为中介的教师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往复循环的活动系统。教师主体通过新教科书的解读、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估与反思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动,参与了以教科书为中介的教学实践。其中,教师与课程文化共同体其他成员与社会情境之间有着多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权力制衡,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教科书及整体课程关系的认识与评价,进而对教科书进行改造或调整。这种往复不断的意义建构与再建构过程在本质上体现了教师的拓展性学习。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中,新教科书之于教师学习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它是教师在教学体验中积累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媒介;是教师与文化共同体成员在人际对话中协商教学意义与感受的载体;是教育体制中传承社会规约的纽带。新教科书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与张力的影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做出了不同的课程决策,展现出或挣扎、或适应的心态与行为。具体文化情境中,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结果不仅受到自身教学经验与能力、对课程改革及教科书的态度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学生需求、使用中涉及的人际关系、学校文化氛围、教研制度、考试等外在课程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取向两个方面。在研究视角上,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不仅凸显了教师的主体性和教科书的中介作用,还展现了课程改革情境中,教师个体与他人、社会情境互动而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深入描画教师对教科书的认识与使用,剖析教师基于个人推理、反思、共同体合作而进行的拓展性学习,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理论基础。在研究取向上,本研究采用质性范式的案例研究方法,与活动理论形成方法论的契合,有助于揭示自然教学情境中以教科书为中介的教师学习样态及个性化特征,有助于探讨课程改革中动态、复杂的教师学习机制。实证研究突破了关于教科书与教师发展关系的理论争辩,丰富了外语学科教材研究的实证案例。

 

论文最后从如何促进教师认识和使用教科书、支持教师学习的角度,分别为教师、教研部门及学科领导、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教育者提出了启示,并总结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教科书,中介,英语教师学习,活动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
 
学院地址: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
电话号码010-58807678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版权所有